close
在台灣吃檳榔、到非洲說土話、到美國安分守法。這樣,你就是調適能力高強的人。
這幾年台灣企業一窩蜂往大陸跑,披荊斬棘過程中,「管理」是公認的一大難題。雖說語言無障礙,生活習慣也大體近似,但是畢竟有著體制的隔閡,思考模式和社會行為常有差異,使得台籍管理階層頗費周章。偏偏「人和」才能「政通」,帶不動員工的心,要想貫徹政策都難,更別提培養出上下一致的革命情感,視企業為命運共同體,齊心衝刺了。
有一位經營得頗為成功的台資企業總經理,在接受媒體採訪時,談及公司如何在制度設計、管理手腕下工夫,爭取員工的認同,因此營造了良好的氣氛,運作特別順暢。
有個小例子令人印象深刻,他說:「每天晨會時,我努力幫大家打氣,有時還引用大陸領導人的語錄,效果好極了!」
江湖一點訣!原來這位老兄用上了「入境隨俗」功,由於使得恰如其分,發揮了十足功效。
洋教士穿和尚架裟》
台商,或說講華語的人種,可不是唯一精通這種功法的族群。翻開歷史扉頁,洋洋灑灑的成功例子不勝枚舉,而主角竟不乏洋面孔。
記得利馬竇吧?那位在十七世紀初,跨洋而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教士!可知他初抵這片天主教處女地傳福音,為了打進中國社會,居然穿起和尚袈裟哩!當然他很快發現這個選擇不甚高明,因為當時和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有限,一個洋和尚只是引人好奇,說出的話卻乏人理會。
我們利先生可沒就此放棄,他再度仔細觀察,發覺錯誤不在「入境隨俗」策略本身,而是選錯了內容-論身分地位,「士農工商」中高踞首位的「士」,才是引領社會潮流的階層。於是他認真研讀中國經書,設法結交士紳名流…,接下去的輝煌成果大家應該都在歷史書上讀到了,這名洋教土連明朝神宗皇帝都見著啦,還因此榮獲特准,可以在北京設置天主教會,後來果然吸收了數千名教徒,其中也括徐光啟這類鼎鼎大名的知識分子。
義大利人的利馬竇是默默行動派,法國人拿破崙則在行動之餘另加闡揚詮釋。一七八九年他率領大軍遠征埃及,居然告訴埃及民眾:「法國人才是真正的回教徒。為了幫助你們脫離被奴役的命運,所以大老遠跑來打這場仗。」他私下的說法則是:「藉著變成回教徒身分」,法國才可能在埃及站穩腳步,而如果今天統治的是猶太國家,那他「一定會重建索羅門王的聖殿」!
在羅馬,就像羅馬人》
無須奇怪老外的「入境隨俗」功運作得如此嫻熟,人家也是古有明訓:「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.(在羅馬行如羅馬的人)」所以,這算是東西方不約而同提煉的生活智慧吧!
入境隨俗,在我國最原始的意義是基於「禮貌」。它來自「入境而問禁,入國而問俗,入門而問諱」,而這三句話可是記載於禮儀專書《禮記》上頭的。詢問「禁令」、「習俗」、「名諱」,目的都在避免觸犯,免得引發主人不快。如此客氣、體貼,當然屬於禮節範疇。
不過,從「問俗」進而「隨俗」,就有可能夾帶那麼一點…唔,小小的投機意味了。
入境隨俗,拿捏得宜》
企業新鮮人初到新環境,一切停看聽-公司重環保,影印紙務必兩面使用;節約能源很重要,午休時間要關燈;老闆討厭紅色,穿著用品都要注意;經理喜歡摸兩圈,最好速速惡補這技藝…
到異國留學,快快吸收新文化-此地隱私權特被重視,閒聊的尺度可要當心些;送禮避開菊花,那是喪禮專用;酒吧實在吵雜,但同學教授老愛在那聚會,只好附和啦;起司有點不敢恭維,但這是國寶級食品,捏著鼻子吃吧…
所以囉,站在「客隨主便」角度,「隨俗」代表「尊重」,自然是最高誠意的禮貌行為。但它也挺適合這樣的詮釋:入境隨俗,就是「投其所好」!隱藏起真正的感覺,裝出另一種面貌,你說賊不賊!
大體而言,如果不耍弄過火,像拿破崙先坐般赤裸裸心機掛帥,「入境隨俗」還是值得稱許的。農曆年後開工,洋老闆入境隨俗發給員工小紅包,意在提高工作情緒,而員工亦欣然領會,立刻就戰鬥位置,如此主顧雙贏,投其所好又何妨?
這幾年台灣企業一窩蜂往大陸跑,披荊斬棘過程中,「管理」是公認的一大難題。雖說語言無障礙,生活習慣也大體近似,但是畢竟有著體制的隔閡,思考模式和社會行為常有差異,使得台籍管理階層頗費周章。偏偏「人和」才能「政通」,帶不動員工的心,要想貫徹政策都難,更別提培養出上下一致的革命情感,視企業為命運共同體,齊心衝刺了。
有一位經營得頗為成功的台資企業總經理,在接受媒體採訪時,談及公司如何在制度設計、管理手腕下工夫,爭取員工的認同,因此營造了良好的氣氛,運作特別順暢。
有個小例子令人印象深刻,他說:「每天晨會時,我努力幫大家打氣,有時還引用大陸領導人的語錄,效果好極了!」
江湖一點訣!原來這位老兄用上了「入境隨俗」功,由於使得恰如其分,發揮了十足功效。
洋教士穿和尚架裟》
台商,或說講華語的人種,可不是唯一精通這種功法的族群。翻開歷史扉頁,洋洋灑灑的成功例子不勝枚舉,而主角竟不乏洋面孔。
記得利馬竇吧?那位在十七世紀初,跨洋而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教士!可知他初抵這片天主教處女地傳福音,為了打進中國社會,居然穿起和尚袈裟哩!當然他很快發現這個選擇不甚高明,因為當時和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有限,一個洋和尚只是引人好奇,說出的話卻乏人理會。
我們利先生可沒就此放棄,他再度仔細觀察,發覺錯誤不在「入境隨俗」策略本身,而是選錯了內容-論身分地位,「士農工商」中高踞首位的「士」,才是引領社會潮流的階層。於是他認真研讀中國經書,設法結交士紳名流…,接下去的輝煌成果大家應該都在歷史書上讀到了,這名洋教土連明朝神宗皇帝都見著啦,還因此榮獲特准,可以在北京設置天主教會,後來果然吸收了數千名教徒,其中也括徐光啟這類鼎鼎大名的知識分子。
義大利人的利馬竇是默默行動派,法國人拿破崙則在行動之餘另加闡揚詮釋。一七八九年他率領大軍遠征埃及,居然告訴埃及民眾:「法國人才是真正的回教徒。為了幫助你們脫離被奴役的命運,所以大老遠跑來打這場仗。」他私下的說法則是:「藉著變成回教徒身分」,法國才可能在埃及站穩腳步,而如果今天統治的是猶太國家,那他「一定會重建索羅門王的聖殿」!
在羅馬,就像羅馬人》
無須奇怪老外的「入境隨俗」功運作得如此嫻熟,人家也是古有明訓:「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.(在羅馬行如羅馬的人)」所以,這算是東西方不約而同提煉的生活智慧吧!
入境隨俗,在我國最原始的意義是基於「禮貌」。它來自「入境而問禁,入國而問俗,入門而問諱」,而這三句話可是記載於禮儀專書《禮記》上頭的。詢問「禁令」、「習俗」、「名諱」,目的都在避免觸犯,免得引發主人不快。如此客氣、體貼,當然屬於禮節範疇。
不過,從「問俗」進而「隨俗」,就有可能夾帶那麼一點…唔,小小的投機意味了。
入境隨俗,拿捏得宜》
企業新鮮人初到新環境,一切停看聽-公司重環保,影印紙務必兩面使用;節約能源很重要,午休時間要關燈;老闆討厭紅色,穿著用品都要注意;經理喜歡摸兩圈,最好速速惡補這技藝…
到異國留學,快快吸收新文化-此地隱私權特被重視,閒聊的尺度可要當心些;送禮避開菊花,那是喪禮專用;酒吧實在吵雜,但同學教授老愛在那聚會,只好附和啦;起司有點不敢恭維,但這是國寶級食品,捏著鼻子吃吧…
所以囉,站在「客隨主便」角度,「隨俗」代表「尊重」,自然是最高誠意的禮貌行為。但它也挺適合這樣的詮釋:入境隨俗,就是「投其所好」!隱藏起真正的感覺,裝出另一種面貌,你說賊不賊!
大體而言,如果不耍弄過火,像拿破崙先坐般赤裸裸心機掛帥,「入境隨俗」還是值得稱許的。農曆年後開工,洋老闆入境隨俗發給員工小紅包,意在提高工作情緒,而員工亦欣然領會,立刻就戰鬥位置,如此主顧雙贏,投其所好又何妨?
全站熱搜